——记宝山区高境镇李传新的“烽火”人生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是秘密赶赴援越抗美前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炮63师607团一名战士,获得过三次五好战士,四次嘉奖,和越南模范战士称号;退伍回到上海多次获厂先进生产者。退休后他则积极参与社区民族联工作,是走家串户、调解民族纠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老娘舅”,为民族事业做出诸多贡献。
他就是高境镇民族联秘书长李传新。

上世纪60年代:第一批秘密赶赴前线(战场)的军人
深巷悠长。沿着老街旧巷,记者在三门路的一栋居民楼里见到了李传新。即便在此居住多年,但左邻右舍依然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过去——一个秘密赶赴援越抗美前线的一名老兵。
李老身穿一件白色衬衣,两鬓有些白发,但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亲切又热情。老人的房间陈设极为简单,却收拾得干净利落。床罩、坐椅靠垫都摆得平平整整。
客厅内一张黑白照片,与周围装饰稍显“不搭”。老人说:我们这代人是随着共和国的成立成长起来的,目睹了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一个强大的工农业体系和强大的国防。对共产党.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张照片是1966年他在援越抗美战场上留下来的。照片中,年轻的李传新身穿越南军装站在丛林中,胸前佩带着越南政府颁发的团结抗美纪念章,“8.5”纪念章和模范战士纪念章,英姿飒爽、气宇轩昂。
如今,当年的老照片,记录了他的从军史:1961年17岁的他怀着报效祖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志愿。报名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战士,守卫在祖国东南沿海前线。参加了对美蒋反攻大陆的斗争。回忆起在越南的点滴,这位古稀老人依旧感慨万千!“战争年代,对那里有特别深的感情,忘不了。”
1964年8月5日美帝制造北部湾事件,“那时美国侵略越南的战火日益扩大,中国南部边境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炸死炸伤我国边民”李传新说,1965年8月1日,奉中央军委密令在风烟滚滚中李传新与战友们代表五个伟大(即:伟大的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军队)。脱下解放军军装换上越南军装,告别了祖国大地,在友谊关门前祖国人民的热烈欢送中踏上征途,开始了援越抗美的战争生涯。当时只有21岁的他,为了保卫祖国河山、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援助越南人民抗击美帝,毅然跟随高炮63师607团卫生队秘密赶赴援越抗美前线。
“我们是第一批秘密奔赴越南战场的军人。出国前全体指战员们都立下誓言,‘援越抗美把敌杀,胸怀祖国看天下,流血牺牲何所惧,一片丹心献国家’。当时作为战士,保家卫国是军人的神圣职责,服从国家的需要,多年超期服役,国家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为了祖国的安全,人民的安宁生活,无怨无悔的奉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当时只有这种想法。”
“当年我是一名战士,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部队负责保卫交通运输线及工程兵、铁道兵等我们的战友的施工安全。美帝国主义对我师防区进行狂轰滥炸。我的职责是抢救伤员,冒著敌机狂轰滥炸抢救战友,我的战友们在美帝的雨点般炸弹中英勇奋战,重伤不下火线,高呼为祖国人民立功的时候到了,为牺牲的战友报仇!轰隆隆的炮声,美帝的炸弹声,呼喊声震撼大地。有一战友肚肠被打出不下火线继续坚持战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倒在阵地上。此情此景50年过去了仍终身难忘。我所在的高炮部队在一年时间里,共击落美帝国主义飞机102架,击伤66架,战斗非常激烈。在3年零9个月援越抗美战争中,我国援越32万部队高炮部队共击落美国飞机1700多架,击伤1600多架,给美帝沉重的打击。”谈到这个了不起的数字,李传新至今还很自豪。
他后来撰写的回忆录《半个世纪的名片》一书中,清晰的记录下了所在部队当年的行军轨迹:“六一(年)入伍赴福建,东南前线青春献。六二(年)老蒋梦反攻,厦门前沿布奇兵,吓得老蒋忙收兵。六四(年)美帝把火玩,战火烧到国门前;六五(年)援越异国战,六十三师打头战,击落美机百余架,王牌部队奇迹建;六六(年)凯旋胜利归,上海儿女建功勋。”
不过,对于战争,李传新说得不多。更没有类似于翻过了多少山岭,跨过了多少沟壑,穿过了多少丛林,越过了多少村庄的过多描述。翻看纪念册里面战友们的照片,轻轻抚摸已经远去的熟悉面孔:“我很知足,1400多名牺牲的战友连祖国都没有回来,就葬在了越南的土地上。”
除了照片,李传新最为珍视的宝贝还有当年越南政府颁发给中国军人的证书。证书为正方形铜版纸制成,四周和四角均镶饰古典而精致的花纹,顶上正中是越南国徽,中间是越南文的证书正文。翻译成中文意思:“越南民主共和国独立、自由、幸福。越南民主共和国授予李传新同志团结战胜美帝,以铭记在越南抗击美国侵略者的团结战斗友谊。”右下方是落款“越南民主共和国(印)”,越南民主共和国总理范文同(签名)。
“现在,看到一些年轻人轻描淡写的谈论战争,仍不免失望和气愤。”李传新说,对曾经参加战争,并对战争有着切肤之痛的人们而言,战争是一个再沉重不过的话题,是一段百感交集的经历,而绝非谈资那么简单。

民族调解“老娘舅”乐此不疲
如果说24岁之前的李传新把青春都奉献给了保卫祖国的国防事业和越南人民的解放,那么24岁之后的他,则把几十年的光阴奉献给了民族团结与和谐。
退伍回沪后,1968年至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李传新进了工厂待过技术科,做过医师。1986年到1988年间李传新任上海仪表局少数民族联合会主任,上海市民族联合会第一届执委。正是这段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工作经验,开启了为民族团结贡献力量的几十年光阴。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李传新退休后积极参与社区的民族联工作,现任高境镇民族联秘书长一职,是高境镇少数民族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
高境镇户籍人口约6万,流动人口也近6万,有许多少数民族居民。民族问题看似简单实质很复杂,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发生群体事件。
李老是个热心肠的人,在日常工作中,他每天走家串户,了解情况,凡是全辖范围内的情况,他都如数家珍。谁家有困难,谁家有矛盾,他都积极主动去帮助解决。
2012年的某一天,李传新家的电话急切的响起来,镇里一家拉面店老板打电话来说有困难让老李马上去店里一趟。立即蹬着自行车赶过去的李传新刚进门就看到了民警,拉面店老板此时手里正拿着一把刀跟民察对峙着,李传新见状叫店主立即把刀放下,随即向民警和店主了解情况。原来是民警检查证件发现没有执照要求关门停业。李传新做了协调工作,向民警讲:为了防止问题激化下午2点带店主去派出所协调工作,双方同意。民警离去后李传新语重心长的跟老板分析状况,批评他不该冲动差点酿成大错。并即刻向镇领导做了汇报。最终事情在未发生激化的情况下妥善的完满解决了。
同样是2012年的一天,籍贯青海的一户回族店主与其居民产生了纠纷。因店主为安装排气管道引起周边居民反对,引发矛盾。双方找到物业,物业经数次协调未能解决。于是这位青海回族店主找到了李传新求助。
李传新实地了解了情况之后做店主工作,认为改动管道走向,要在不影响其居民的生活情况下安装,做通了回族店主工作。李传新又数次同两家居民沟通。第一户居民,因为他的登门拜访、亲自说明情况的诚意与坚持打动,最终同意店主改装管道。不过,另一户邻居却连续几天白天都找不到人。就连着几天晚上去拜访,终于一天晚上见到这户居民,说明来意及烟道改向,经做耐心的工作取得房主谅解和同意,化解了矛盾。事情解决之后,这位回族店主对民族联给他解决了困难表示感谢。李传新教导青海店主有事要找政府找民族联解决,要合法经营要和居民保持良好和睦的关系。
还有一次,两位同样来自甘肃兰州的少数民族店主发生矛盾。原来是一家店主想要开新店,另一家店主考虑到两家距离太近会影响自己的生意不同意,还砸坏了对方的广告牌,引起了赔偿纠纷。李传新接报后立即赶过去协调,分别与两位店主沟通交流,希望他们和平解决不要再发生冲突,经数小时的耐心劝解协商下,两家终于同意签订协议和解了。
额外揽活:自学阿拉伯语增添信任感
“民族工作很复杂,有时候处理不当就会引起群体事件。”面对这些问题,李传新始终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积极配合镇里领导,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及时妥善地加以解决。
多年来,经他调解的问题枚不胜数。因为李传新自学了一些阿拉伯语,平时又常常跟镇里的穆斯林拉家常沟通感情,所以穆斯林对他很是依赖和信任,这也让他由衷感到欣慰。
除了扮演好民族调解这个“老娘舅”角色外,镇内少数民族居民的“急、难、愁”也被老李义务揽了下来。
每年的穆斯林节日,李传新都会忙前忙后,准备清真食品和点心,组织茶话会活动。诵古兰经,大家一起祈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共奔小康。
李传新还是社区健康志愿者定期为社区居民开展义务医疗咨询和量血压等。他说:“力量虽小,但是作为医务人员就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病人。”他把奉献当做一种享受,退休后,如此坚持十数年。
遇到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居民,一旦有生病住院的少数民族,李传新总是带着水果第一时间赶去探望,送上关心和祝福。
在他看来,除了调解矛盾外,更加重要的是应该爱护关心来沪少数民族的同胞,给予他们支持和理解,让他们在陌生的城市时时感受到家的温暖,共同营造稳定、繁荣、幸福的家园。“分担政府工作,保一方平安。”
或许正是那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干劲与热情,和几十年如一日艰辛地为“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目标努力,李传新在这几十年中付出了太多心血。
在平凡的人生路上,李传新从从容容一路走来,身后,成绩斐然,好评如潮。所有这一切,他说,为人民服务是人生宗旨,都是因为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为社会发挥最后余热。